导航:首页 - 高校网络课程跨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高校网络课程跨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8-9-2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及有效应用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却不容乐观:许多网络课程的前期开发费用花费巨大,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仍然局限于本校、本系之内,并没有超越校际之间的藩篱,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应有的网络化优势,造成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现状和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着信息技术革新高校课程教学的前进步伐。因此,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倍受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师生的关注。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整合了高等教育领域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大学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借助于网络的形式实现超越学校围墙的共享。利用网络课程来实现跨地区跨时空的交流,不仅使得网络课程的资源共享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所导致的资源浪费,而且可以通过校际协作的方式,加强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大学师生在不同学校文化背景交融的过程中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一门旨在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协作能力的跨专业教育类公共课程。该课程自2004年9月开始在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本科生中开设,逐步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扩展为非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由一所学校拓展到多所学校,从2007年9月开始有12所高校(其中有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课程,也有非教育技术学的通修课程,有师范院校的学生,也有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基于Blackbboard网络教学平台(http://202.205.1.227/webapps/portal/frameset.jsp)尝试本课程的跨校协作探索。

一、课程协作方式介绍

   纵观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的校际协作,大多是基于某一个主题的以学生课外协作探索为主的活动,且多以中小学生为主体,高等教育领域基于一门完整课程的多所学校间的校际协作活动尚不多见,更由于校际协作活动自身的复杂性,而使许多大学教师望而止步。

   校际协作的成功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保障: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发起人与倡导者,其次要有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同时还要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成功的校际协作还要考虑协作的共同目标和愿景问题、协作伙伴的选择问题、协作平台的选择与管理问题、协作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议与机制问题、协作伙伴各自的角色与职责等等问题。

   由于以下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中的校际协作目前还处于初期的尝试和探索阶段:

   1.本课程中校际协作的发起人及总策划者为本门课程在南京大学的课程主持人桑新民教授,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的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团队在校际协作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校际协作的协调员、部分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者、平台管理者及“网络导生”(“导生”这一概念源于16世纪末期的英国。本研究中指参与本科生教学指导的、与被指导者处于同年龄或跨年龄层次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

   2.由于各校在学分互认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该课程在各个学校都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各个学校在统一教材、参照“校际协作版”《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个性化的教学大纲与评价方式,协作与共享是在各校独立教学与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3.由于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多种多样且条件参差不齐(有“Blacbboard”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 网络教学平台、“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一些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课程学习网站),且各校在教学管理上的不同要求(比如有的大学要求本校所有学生必须在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学习,而大多数高校的平台只对自己的学生开放,不允许外校学生注册或访问),本课程采用了既基于本地平台学习又借助共享平台进行协作、交流的方式,每个学校学生的校内课程学习主要是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而一些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则在公共平台上进行,对于一些暂时还没有平台的学校,主要的教学及交流活动都在公共的交流平台上进行。

   4.目前大多数学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混合学习”的方式——传统课堂讲授+面对面交流协作+网络交流协作,校际协作学习在为各学校内课程与教学服务的同时,也是校内课程的拓展与延伸。

   5.从协作的范围来讲有校内协作与校际协作,从参与者范围而言有校际总体协作与局部协作,从协作关系而言有教师与教师协作、学生与学生协作、“导生”与“导生”协作、学生与“导生”协作及教师与学生与“导生”协作等等。本课程主要的协作交流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各校教师在课程设计、资源准备等方面的协作。由于所有教师都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各校的教学在内容及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之间可以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共同分担教学内容的准备,且能有效发挥各自的所长。这种协作方式对于年轻教师及资源、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教师教学与成长非常有帮助,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也是许多学校教师自愿加入校际协作的主要吸引力之一。

   (2)针对教材中某一章节内容所组织的网上读书交流活动。为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那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平台中开设了“读书交流与反思”栏目,并邀请各个学校的教师或研究生“导生”作为读书栏目的主持人,负责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及主持栏目的研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活动。

   (3)基于相同(或相似)研究性学习专题的跨校校际协作。这是目前校际协作中比较成功且比较受各校师生欢迎的校际协作活动之一。由于每个学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都会遇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选题,基于相同选题而组成的跨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可以满足不同学校对同一选题进行研究时的指导、交流、共享的需求。学生往往既是本地面对面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同时又是跨校虚拟团队中的成员,既与本地的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又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同学共享研究的资源与乐趣,使不同学校的文化、风格、特色各显其长又相互融合。比如“‘脑图’(思维导图)与大学生学习”是目前该课程中最受师生欢迎的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在各校每年的研究性学习选题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在各校本地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同时借助网络组成虚拟的研究性学习团队,除了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研讨之外,还通过“巴巴变BLOG”(http://www.bababian.com/——在线照片存储、分享与交流的社区)开展了思维导图作品远程评论及校际协作思维导图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促进了本研究专题的深入开展。

二、校际协作顺利开展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1. 注重网络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的创设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或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共同工作并互相支持的地方。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因此,成功的网络学习需要更细致、完整的课前准备与教学设计,还需要将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于学生的学习。网络学习中的教学交互由同一物理空间中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即时反馈变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时、非实时相结合(往往非实时交互所占的成分更大)的虚拟空间环境中的交互,而且所有这些交互都是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才能成功实施的。

   在本课程的校际协作中,为了弥补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的不足及校际协作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还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校际协作、交流服务,如WebOffice视频会议系统(http://weboffice.webmeeting.com.cn/zhcn.php)、QQ群(“学习科学与技术联盟”及“导生”工作交流QQ群)、“巴巴变”图片共享网站、校际协作博客群(http://blog.cersp.com/22228/forum.aspx)等。

   2. 建立跨校“网络导学”(导学:指“导生”进行的学习指导活动过程)机制

   为了促进不同年级之间学习经验的有效传递,使高年级学生将本门课程学习的经验、方法、策略及情感体验等传递给下一届同学,本课程在教学中引入了“导学”机制(又可称为同伴导学,peer tutoring/peer teaching)。 导学的工作由“导生”来承担,“导生”与被指导者具有相近的生理、心理年龄,相似的认知结构,相似的学习经验和感受,这种相似性有助于“导生”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导学。

   一般情况下“导生”由在前一届的课程学习中表现出色、并愿意指导帮助下一届同学学习的学生(可以是本科生,也可以是研究生)担任。“导生”的身份是学生,同时又承担着“助教”的任务,成为教师以外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指导力量。研究表明,“导生”甚至能够比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导生”不仅能够通过“导学”活动获得更抽象的思维、对更广泛学习内容的综合掌握,而且能够获得教学经验,改善领导与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等。[2]

   随着跨校协作学习的发展,本课程在传统面对面“导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导学”的探索,尝试面对面“导学”与“网络导学”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学习过本门课程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导生”身份进入课程,以促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

   3. 校际教师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的尝试与探索

   国内外网络教育成功的经验及多年的实践证明: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降低开发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及网络教学的实施必须突破“信息孤岛”,实现跨学校的共建共享。本研究认为其中的难点和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组织起各学校课程主讲教师之间的网上协同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各校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大学教学从教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真正的群体合作,促使教授们变成一个教学创新团体,并同技术、艺术、网络教学设计专家共同组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团队,以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

三、跨校协作共建共享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1. 教师教学行为、习惯、技能与角色的挑战

   教师是高校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中一个关键因素,他们的行为制约着网络课程推广应用及校际协作学习的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如下改变:

   (1)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是同时发生的,师生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之中,而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空上的分离。

   (2)与此同时,教师所管理的班级与学生活动也由物理空间中的班级社区转变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因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大大加强(同时也带来备课时间与备课量的增加)——国外网络教学的实践表明:对于1小时的网络教学而言,教师的备课时间至少要投入3-5小时。[3]

   (4)网络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部分: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及课程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开发。而且由于教学活动(实践)本身的复杂和动态变化,课程的设计、开发已经扩展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习主体(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之中。

   (5)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被分解并专门化了,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不再是由一个教师独立承担,而是由一个团队合作完成,不同角色的教师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教学中,“教师”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加强,不仅有专门的课程主讲(主持)教师,还有作为教师之助手、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教师职责的“网络导生”。这种情境中的“教师”是一个“教师群体”,由所有参与校际协作的教师和“导生”组成。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个别教师在网络课程校际协作环境下就发展成为一个多角色互补的、协同合作的、复杂的教师团队。

   (6)2000年6月,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网络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者就“网络教师的能力与素质”这一主题召开了一个专门的研讨会,最后总结形成了“网络教师”所扮演的八种角色:课程设计者(Designer)、课程内容的促进者(Content facilitator)、学习过程的推动者(Process facilitator)、学业评估者(Assessor)、咨询辅导者(Adviser/counsellor)、组织管理者(Manager/administrator)、网络学习的研究者(Researcher)及技术支持者(Technologist)。[4]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能力与角色要求而言,参与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团队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学习和掌握网络教学所必备的各类网络信息技术,同时还要熟悉网络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习和掌握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学会借助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远程交流、答疑、研讨等。

   2.学生学习观念、习惯及学习行为的不适应

   除了教师教学习惯与能力的不适应之外,作为网络学习主体的学生同样在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及学习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成功的网络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首先是自我激发的,具有较强的、明确的学习动机;其次是自我约束的,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能力;再次是自我负责的,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最后还要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网络交流能力等等。

   3.技术基础设施与支撑环境问题

   当“教”和“学”的重新“整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才能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技术的先进性、稳定性、易用性及人性化程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教学的效果及普及程度。由于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建设与应用状况很不平稳,本课程在跨校协作共建共享的探索中遇到了许多的障碍,主要有:

   (1)教育科研网与电信网互访的网速问题给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带来很大障碍。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教育科研网的用户(本课程的服务器因此放在了教育科研网上),但因为各种原因仍然有一部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电信网的用户,由于网速的原因给部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部分无法上网学生的用机及上网费用问题。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基本硬件条件的支撑,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是采取课时内为学生提供网络机房进行学习的办法,而课外的交流与学习所需要的用机及上网费用问题仍然不知如何解决。

   (3)各校间网络教学平台无法互访。

四、结语

   虽然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但高校网络课程的推广和有效应用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除了以上分析和讨论的一些问题之外,其他诸如教师从事网络教学的工作量计算问题、网络课程的所有权问题、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教学管理与评价问题等等仍在困扰着从事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人员和管理、实践人员。网络教学不只是网络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而是由此引发了高校课程与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等的全方位变革。这些问题不仅成为我国高校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严重障碍和瓶颈,而且影响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影响到高校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 Wilson,B.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5(5),25-30.

[2] 李海花,导生角色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3] Effective Teach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ERIC Digest. http://www.ericdigests.org/2000-3/distance.htm

[4] Goodyear, P, Salmon, G, Spector, M, Steeples, C and Tickner, S (2001) Competencies of online teaching: a special report,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49, 1,65-72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高校网络课程跨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