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自学考试大纲:中国文化史(2002年9月版)

自学考试大纲:中国文化史(2002年9月版)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26
 中国文化史自学考试大纲(2002年9月版)
  课程代码 0414     (仅限2002年10月份考试使用)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文化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学术思想、典章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全面提高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改革开放对现代秘书与公关工作的高标准要求。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1、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文化史常识。
  2、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的主要特点。
  3、能够辨证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4、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中国文化史》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史知识。考生可以从此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讲 概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国地理特点及中国文化的一般特性,领会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能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化的概念(一般)
  识记:文化一词的来源及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与文明、人文的关系
  (二)中国地理特点对文化的影响(一般)
  理解:中国地理的特点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次重点)
  识记: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几个少数民族
  应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四)中国文化发展各阶段的一般特点(重点)
  应用:中国文化三阶段的一般特点
  (五)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次重点)
  理解: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主要影响
  (六)中西文化的比较(重点)
  应用: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讲 哲学宗教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基本理论,领会各派学说的思想价值,记诵、领会各家学说代表人物的重要言论,分析各种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儒家思想和先秦诸子(重点)
  识记: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墨家、农家、名家、杂家思想的思想学说
  理解:儒家思想的性质与核心;
  应用: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主要学说和影响
  (二);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重点)
  识记:百家争鸣局面的消失
  理解:谶纬之学;魏晋玄学
  应用: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隋唐佛教(重点)
  识记: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
  理解:禅宗的形成及主要宗旨
  (四)宋明理学(重点)
  识记:理学兴起的背景
  理解:理学的心性说和道德修养论;
  应用: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五)清代学术(次重点)
  识记;乾嘉学派极其学术成就;近代西方科学思想的传播;新学的兴起
  (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重点)
  识记:《新青年》的诞生与“五·四”运动的背景
  应用:“五·四”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及对这种批判的评价。
  第三讲 社会及政治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领会历朝官制的递嬗演变,了解不同权力机构及品官的职能,明确各部门间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中国的家庭与宗法社会(重点)
  识记:中国古代家庭的构成及其特点
  理解: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应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重点)
  识记:从“禅让”到“传子”的宗法分封制
  理解:三代的官制及法制
  (三)秦汉郡县制度(重点)
  识记:秦的统一与皇权的确立
  理解: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秦汉的监察制度
  (四)隋代科举制度(重点)
  识记:先秦、秦汉、魏晋时期仕进制度的演变;隋代的科举制度
  (五)唐代三省制度(重点)
  识记:三省的来历沿革;唐代的地方政府
  理解:三省的职责权限;唐代的法制——《永徽律疏》、《唐六典》
  (六)宋元的中央集权(次重点)
  识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相权的衰弱;宋元的地方政府与监督制度
  (七)明清的君主专权(重点)
  识记:宰相制的废除与皇权独裁;地方政府与监察制度
  理解:内阁、六部与明代宦官专权;明清法律的特点
  (八)民国初年的共和制(次重点)
  识记 :共和制的历程
  理解 :三民主义与共和制
第四讲 文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各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轨迹, 了解各种文学流派的风格特点,熟悉文学史常识与名家名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字的出现和古代神话(一般)
  识记:汉文字的演变过程;古代神话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理解:六书
  (二)先秦诗歌与散文(重点)
  理解:《楚辞》;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应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汉代传记与乐府民歌(重点)
  识记:《汉书》
  应用:《史记》和乐府民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魏晋文学与六朝骈文(次重点)
  识记: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六朝骈文
  理解:陶渊明的田园诗;文学评论
  (五)唐代诗歌与古文运动(重点)
  识记:唐文学的繁荣兴盛
  理解:山水诗派与边塞诗派;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应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六)宋元词曲、戏剧与话本小说(次重点)
  识记:元散曲及杂剧的发展
  理解:宋词的兴盛;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
  (七)明清章回小说(重点)
  应用:明清章回小说的代表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八)“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重点)
  识记:改良文学的出现;民主革命派文学,
  应用:“五·四”新文学运动
  第五讲 艺术与风俗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举例说明)和绘画、书法名家名作;理解婚丧礼仪及其伦理意义;了解乐、舞与儒家的教化,了解我国的节日与民俗。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目标
  (一):国画与书法(次重点)
  识记:国画的发展及国画的理论;书法的发展
  理解:国画名家名作及风格特点
  (二)音乐和舞蹈(一般)
  识记:音乐和舞蹈的起源
  理解:音乐的发展;舞蹈的发展
  (三)建筑和园林(次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应用: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四)民间民俗(重点)
  识记:古人的衣着和饮食
  理解:古人的姓名和称号;古人婚姻和丧葬制度的发展;中国民俗中的传统节日
  第六讲 教育与科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代教育及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古代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发明人,熟悉科举的程序和历法时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学校(一般)
  识记:古代的学校
  (二)科举考试(重点)
  识记:考试科目
  理解:科举程序
  应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三)科技成果(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重点)
  应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四)历法(重点)
  理解:中国古代的历法
  (五)祖国医学(重点)
  识记:少数民族医学
  理解:夏商至春秋时期医学;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的医学;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宋辽晋元时期的医学;明清时期的医学。
  第七讲 经济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熟识历史上重要的土地政策及农业著作,了解历朝赋役制度,领会“重本抑末”的实质,领会“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农业和土地制度(次重点)
  识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应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
  (二)赋役与货币(重点)
  识记:中国古代的货币
  应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
  (三)“强本抑末”的经济政策(重点)
  识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应用:“强本抑末”的经济政策对中国商业发展的束缚
  (四)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次重点)
  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五)孙中山的经济主张(重点)
  识记:孙中山早期的经济思想
  应用: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为: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应用”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中国文化史》张凯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考生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各章节之前,应先仔细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明确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2、在阅读教材时,要根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把握章节具体内容,务必求精求细,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并做到融会贯通。
  3、在自学过程当中,既要积极思考,也要做好阅读笔记,对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勿死记硬背;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深层次的要求。
  4、为了提高自学效果,应尽量完成章节后所留的作业,并通过适当的辅导练习,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识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为6学分,建议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其中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1
概说 
8
2
哲学宗教 
24
3
社会及政治制度 
20
4
文学 
20
5
艺术与风俗 
12
6
教育与科学 
16
7
经济 
8
总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 、“理解”为35%、“应用”为35%.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题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为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为填空题、判断改正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六种题型。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 填空
  1、唐代的__________被后世尊为画圣。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宋词人________的名句。
  (二) 判断改正
  1、 数学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长项。
  2、 唐代州一级的长官称太守。
  (三)单项选择
  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意思是( )
  A教育不分种类 B受教育不分种类 C受教育不分对象 D 施教不分人品
  2、中国的私家园林别具一格,请找出正确的一组( )
  A拙政园 寄畅园 圆明园 留园 B拙政园 留园 西苑 豫园
  C拙政园 颐和园 留园 辋川别业 D拙政园 留园 怡园 辋川别业
  (四)名词解释
  1、八大山人 2、 探花
  (五)简答
  1、 什么是“理一分殊”
  2、 简述明代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职责。
  (六)论述
  1、 试论“五四”时期民主主义者对儒学的批判。
  2、 试述中国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自学考试大纲:中国文化史(2002年9月版)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