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研时事政治国内十大重要事件(8)

考研时事政治国内十大重要事件(8)
作者:深圳教育在线 来源:szedu.net 更新日期:2007-12-10
事件八:重要文件 
  一、一号文件
  2007年1月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2004——2007年,中央连续发的4个一号文件都有不同的鲜明主题。在前3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对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地来深化农村的改革,明确农村的政策,引导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1)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2)文件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形势,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3)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4)文件明确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5)文件的主要内容。文件共八个部分,即:
  ①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②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④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⑤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⑥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⑧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一号文件用“六个用”回答怎样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公布。
  根据《联台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的《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方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方案》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方案》在分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时指出,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 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l.31%;l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l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0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方案》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l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l.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l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l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l.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 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l.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l8.21%。据专家估算,l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l3亿吨。
  此外,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方案》明确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六项原则,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以及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l00亿立方米;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农牧业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二是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 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 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l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 200万公顷;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中国发表《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中国政府2006年l2月29日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是1998年以来发表的第五份国防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白皮书全文约2.6万字,由前言和安全形势、国防政策、国防领导管理体制、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边防海防、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经费、国际安全合作等部分组成。这是中国政府1998年以来第五次发表国防方面白皮书。
  白皮书的前言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设展,谋求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抗拒的当今时代潮流。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中国政府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的坚定力量。
  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依据国防法和预算法,合理确定国防费的投量和投向。国防费与一些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白皮书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统一,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保持了国防费的逐步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仍属于弥补国防基础薄弱的补偿性增长,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适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的状态。从l979年到l989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从1990年到2005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5.36%,扣除同期全国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5.22%,实际平均增长9.64%。
  中国国防费的主要支出项目有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人员生活费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聘用人员的工资、保险、伙食、服装、福利等费用。训练维持费用于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工程设施建设及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装备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究、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国防费的保障范围,既包括现役部队,又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并负担了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军人子女教育、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白皮书强调,中国国防费总额、军人人均数额。与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中国年度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6.19%、英国的52.95%、法国的71.45%、日本的67.52%。中国国防费军人人均数额为107 607元人民币,是美国的3.74%、日本的7.07%。
  两年来,中国年度国防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2003年分别为l.40%和7.74%,2004年分别为l.38%和7.72%,2005年分别为l.35%和7.29%。2006年,中国国防费年度预算为2 838.29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指出。中国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改善军人工资待遇和部队生活条件,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军事人才建设,平抑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增加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费用。
  白皮书强调,中国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军队根据国家确定的国防发展战略、军队建设目标和年度军事任务,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各级预算单位进行预算项目论证与经费需求测算并逐级上报。总后勤部和各军区(军兵种)、军、师(旅)、团级单位设置财务机构,负责国防费的供应保障和管理监督。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对国防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
  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依据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安全战略思想,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谋求国家综合安全和世界持久和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安全。
  四、中国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
  2007年8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首部食品安全质量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多年来为提高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也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白皮书显示,中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去年的77.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5.1%。
  白皮书介绍,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l0类食品包括食用油、袖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今年上半年,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
  为解决一些地区、一些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中国全面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整治。2006年,中国质检部门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检查重点食品市场l.6万个,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 040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l5.18万户,吊销营业执照4 629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48件,对1.55万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
  准入企业食品占有率九戚。中国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生产许可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市场准入标志制度。截至2007年上半年,获证企业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食品的90%以上。
  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2006年,中国出口食品2 417.3万吨。货值266.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29%和l6.0%。中国食品出口到加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55家食品企业列人黑名单。中国初步建立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白皮书透露,截至目前,列入这一“黑名单”的企业共55家。
  五、国务院关于民生的文件
  (1)2010年全国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7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温家宝指出,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试点,用三年时问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
  温家宝要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重在制度建设。要通过试点检验政策,找出问题,发现规律,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一要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从低水平起步,努力实现广覆盖。二要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三要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四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2007年7月24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提出,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从2010年开始,全国城镇非从业居民有望享受到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报销的待遇。国务院确定的2007年首批79个试点城市,要在9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
  (2)《人民日报》2007年8月14日发表了国务院2007年8月7日发出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国务院提出《若干意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三是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四是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五是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3)《人民日报》2007年8月14日发表了国务院2007年7月11日发出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括保障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知的内容包括:一是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二是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三是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四是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五是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六是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通知》强调,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通知》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总体要求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六、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007年1月22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全文共分九个部分,分别是:清醒认识全面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门问题的道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决定》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决定》说,综合分析我国经济杜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人以内。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决定》还要求,要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于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
  《决定》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壕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
  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次设立的成都市、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八、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中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地区性发展规划提出,未来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规划还提出将“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贸易,建设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伴随着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东北经济区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一条主线”、“六个加快”为核心展开,即: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资源桔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政府期待将经过10年到l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规划》首次提出了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勾画了建设“四个基地和一个保障区”的设想,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刘铁男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六大特点之一即扩大规划区域范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l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九、国新办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6日发表的《2006年别国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别国人权报告连续第8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
  国务院新闻办表示,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l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责难,却对自身的人权劣迹避而不谈,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人权纪录,推进国际人权事业,持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这份人权纪录援引了大量例证说明美国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侵犯人权问题,全文约15 000字,分“关于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关于执法、司法侵权”。“关于公民和政治权利”,“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关于种族歧视”“关于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权利”和“关于侵犯别国人权”7个部分。
  文章说,美国暴力犯罪极其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据美国司法部2006年9月10日公布的报告,2005年,美国暴力犯罪案件总量为520万起。比上年增加2.5%,增幅达到l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美国私人拥有枪支数量世界第一,枪支泛滥,枪祸不断。
  文章指出,在美国,执法、司法机关侵犯人权的事件屡见不鲜。美国司法不公和警察滥用职权现象严重,冤假错案比比皆是。美国在押犯人数和囚犯比例居全球第一,监狱囚犯待遇恶劣,虐待犯人现象十分普遍。
  文章说,近年来,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侵犯。“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机关以反恐为名对公民进行大规模秘密监视。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2006年l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66%的美国人认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其他联邦机构侵犯美国公民的隐私权。
  文章指出,美国是世界头号富国,但是,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却缺乏应有的保障。贫困人口是美国社会中的“第三世界”。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有3 700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6%,有770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8个美国人就有l个生活在贫困中。
  文章说。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至今仍生活在“另一个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就业和工作方面长期受到歧视。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多。
  文章指出,美国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状况令人担忧。美国妇女不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美国妇女与男子同工不同酬,女性收入一直低于男性。儿童是美国社会生活贫困的人群之一,同时美国老年人状况也不容乐观,残疾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文章说,美国依仗其军事优势,粗暴侵犯别国主权。践踏别国人权。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10月11日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伊拉克全国47个区进行调查走访形成的报告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了65.5万伊拉克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00人。
  文章指出,美国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进行“点名羞辱”,是10世纪下半叶美国政府适应冷战的需要而实施的一项国际战略,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文章说,这种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制造国际对抗的做法,不仅违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而且与国际社会要和平、谋发展、求合作的大势所趋和人权领域主张对话、反对对抗的时代潮流完全背道而驰。
  文章强调,美国将自己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对自身存在的严重的人权问题讳疾忌医,而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喋喋不休地进行口诛笔伐,充分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我们敦促美国政府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改正在人权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报 名 此 课 程 / 咨 询 相 关 信 息
【预约登门】 【网上咨询】 【订座试听】 【现在报名】
课程名称
考研时事政治国内十大重要事件(8)
真实姓名
* 性 别
联系电话
* E-mail:
所在地区
咨询内容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04-2010 www.szedu.net 深圳教育在线 版权所有
中国·深圳
粤ICP备06023013号